“法治与人治的判别和高下并非简单的思想实验,更是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与辩论,其结果决定着特定国家法治建设的生死存亡。”经过1个多月的评选,11月30日,“1978-2014影响中国法治图书奖”在深圳揭晓。
《论法治》(2008版封面)
南都讯记者高远 实习生余梦妮
“法治与人治的判别和高下并非简单的思想实验,更是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与辩论,其结果决定着特定国家法治建设的生死存亡。”经过1个多月的评选,11月30日,“1978-2014影响中国法治图书奖”在深圳揭晓。
本次评选由深圳福田区与法治周末报社等单位联合策划的,《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等10部作品从108部初选作品中脱颖而出。颁奖礼也给为期一个月以“法治的突破”为主题的公益活动画上句号。
观点十本书无法涵盖“中国法治”
据介绍,本次影响中国法治图书评选活动历时一个多月,于10月20日正式启动,随后组成25人的评选专家委员会,产生了108部初选书目。后经前后两轮匿名投票,选出30部“1978—2014影响中国法治图书”,并于盛典现场公布10本荣获“1978-2014影响中国法治图书奖”作品。
作为此次活动的评委,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李贵连昨日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说,要从36年时间中选出10本书并不容易,而最后的10本获奖作品,也基本上代表了这段时期内对学术、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书。
不过他也强调,这次活动并非以法治为核心问题来讨论。“只是开个会、选几本书还远远难以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法治问题”,他认为,中国要想成为一个法治国家,不是一个短期的事情,未来50年、100年能否达到这个目标也许都未知。因此,李贵连也认为,现在选出的这些书还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学者的需求。“要实现法治国家,需要所有人做出一个一个巨大的努力。”
虽然无法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但李贵连表示,既然开了这个头,不管怎么样都要走下去,虽然路还很长。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的教授、法律学者徐昕也在25名评委之中。他首先肯定了选出的10本法学著作,认为这些书基本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书。不过他也表示,这次评选活动用的是影响中国法治的图书,这个名头略重。他觉得也许换成3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法学著作或许更为恰当。徐昕说,如果更换名字后,至少应该有30本著作可以拿奖,十本就太少了。此外,对于此次活动的评选程序,徐昕认为有一些瑕疵。他举例说,如贺卫方老师的著作在投票过程中,完全得到了评委的认可,但最后却没有进入名单。
论坛江平、郭道晖、李步云同台开讲
在“影响中国法治图书”颁奖活动结束后,“新民说2014年度法治文化沙龙”正式开场,在
中国法学界享有盛誉、被尊称为“法治三老”的江平、郭道晖、李步云先生一起重温当年法治与人治问题的大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有三次法治的突破。”郭道晖表示,第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法制建设,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突破了“文化大革命”的无法无天,要开始加强法制。
第二次突破则是1997年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把治国的基本方略和目标从“法制”提升到“法治”,而且法学界也开展了“制”和“治”的辩论。郭道晖说,虽然法制和法治,音相同,但是义不一样。“这本身是有很多区别的,‘水’治就是要法来统治,把法作为理念;而‘刀’制,就是制度,是中性的,既可以和民主结合也可以和专制结合。”所以在郭道晖看来,第二次突破虽说是伟大的进步,但还没把法当作一种理念,还是一种工具。
郭道晖眼中的第三次突破则是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通过的,特别是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为主题。他强调,过去由于没真正树立宪法的权威,导致很多违宪的行为没得到纠正。依宪治国简单说是“宪治”。这在理念上、思维上都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此外,郭道晖表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但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首先要把公民的权利放出笼子。
《法治与人治问题讨论集》
《比较宪法与行政法》(龚祥瑞著)
《比较法总论》(沈宗灵著)
《法治论》(王人博、程燎原著)
《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梁治平著)
《走向权利的时代》(夏勇主编)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朱苏力著)
《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王泽鉴著)
《法治秩序的建构》(季卫东著)
《论法治》(李步云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