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国内国际社会娱乐明星综艺电影体育生活健康综合科技通信互联网移动财经宏观理财教育历史

《心理罪》影评:拍类型片,就怕货比货!

2017-08-11 15:59:52    来源:    编辑:

凤凰网娱乐讯(作者/亵渎电影)对于这种所谓的大IP,像《悟空传》那种把原著改的乱七八糟的,大家不满意,像《心理罪》这种尊重原著的,也照样会被人埋怨。

对于《心理罪》《法医秦明》或者《余罪》之类的网络小说,首先文笔大都非常糟糕,就是地摊文学。跟大家熟悉的日本推理小说相比,《心理罪》这种推理小说跟本格派、变格派或者社会派之类的派别都没什么关系,他的罪案本身脱离生活,最大的看点就是一些刑侦学的知识。

很多人喜欢美剧《犯罪现场调查》系列,喜欢也是那种靠细节侦破的快感,可以学到很多刑侦学的知识。对于《心理罪》这样的推理电影,少了用细节推理的乐趣,就给人一种编剧把自己当上帝,怎么说怎么有理的感觉,就像看编剧自high,观众却很难有代入感。推理小说却根本就没有解谜推理的快感,一切都成了直给,这才是这个最失败的地方。

破案的过程靠天才男主角方木的脑洞大爆炸,编剧想要英剧《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破案的感觉。导演想要的视觉效果差不多,这些戏明显在借鉴诺兰的《盗梦空间》,连佩服都如出一辙,可惜特效却做成了陈正道的《催眠大师》既视感,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永远都是这么大。

还有这个人血牛奶的犯罪故事本身,让我这种喜欢重口味犯罪题材的影迷,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原来犯罪可以完全的脱离现实,别说凶手的犯罪动机要影射现实了,片子里的犯罪简直有种科幻片的错觉。

其实你也别怪这个故事扯淡,编剧还真是尊重了原著,改编了这么一个跟生活完全脱节故事,让人变吸血鬼的疾病是扯淡,最后的犯罪动机和真相也没什么情感冲击力,也像扯淡。这样的故事可以拿来当地摊读物,拿来改电影就又很神棍,都不可信,怎么让人同情?

大家比较熟悉东野圭吾的小说,还有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比如说《嫌疑人X的献身》和《白夜行》。东野圭吾的小说到了最后,凶手的犯罪动机都是那样的令人揪心,又惋惜又感动,站在罪犯的角度可以让人感同身受,理由都是满满的温情,虐死人不偿命。但雷米笔下的人物也好,电影《心理罪》里的罪犯也好,人物刻画上单薄,犯罪动机既没有现实意义,也没有人性光辉,更没有代入感。

导演在视听风格上很明显的借鉴了大卫·芬奇的《消失的爱人》和《龙纹身的女孩》,比如片头的酷炫设计,一看就知道借鉴了谁。片中有场台风来临前夕,众人地毯式搜寻被罪犯绑走的小女孩的戏份,两个列队搜索的镜头非常的大卫·芬奇。但你想想《消失的爱人》,妻子的犯罪动机很有现实意义,所以有人说这片子不适合情侣观看,属于情侣看完就会分手的那种片子,就是因为它在探讨现代社会两性关系上的深刻,它的罪案不只是犯罪奇观,背后有更具现实意义的探讨。

优秀的犯罪电影,罪案的背后往往会有某个时代人们对于某个现实问题的恐惧,犯罪动机的背后可以窥见某个时代特有的话题,而《心理罪》的世界完全是架空的,就是用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杀人加上一连串的追逐打斗,包装成有卖相的娱乐快消品,看着热闹,越看越肤浅空洞。

电影一开始就打出几个字,说片中的案件是假的。但我还是在努力的过度解读,希望可以给这个人血牛奶案赋予一点现实层面上的深度,说片中的喝人血是在讽刺现在社会的残酷?那大BOSS的犯罪动机呢?这么一想,我觉得自己想的有点多。肯定有人要把这个锅甩给广电总局背,编剧也可以把锅甩给原著作者,但人家《消失的爱人》就把三流地摊文学的原著改了,把结尾改了,而且编剧就是小说的作者,你可以说是大卫·芬奇的功劳,《心理罪》没有这么好的导演。

导演谢东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网友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环球资讯网手机版二维码
  • 环球资讯网微信公众号
网站许可证号: 京ICP备10042815号|Copyright 环球资讯网 www.Hqchu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