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资本董事长
最近有一本科幻小说叫《北京折叠》很流行,小说里面的世界被折叠成三个部分,代表着三个不同的阶层,空间和时间被强行、不平均地分配给不同阶层。
这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如果真的投射到现实来,最近十年或者十三年来最大的财富折叠就是房地产。房地产折叠了整个社会,整个社会分为有房者和无房者这两个阶层,随着房价继续上升,财富鸿沟越来越大。折叠引发的恐慌,让后知后觉的人奋不顾身扑向房地产,试图不要被折叠出去。房地产既是折叠的工具,也是折叠的结果。这就是现在。这就是现实。
所以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如果房地产发生问题,那么从金融的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家庭财富以及家庭金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久前,西南财大的甘犁教授与我们做了一次学术交流,根据他领导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的数据,房地产占家庭资产配置6成多,金融产品的配置非常低,发展空间很大,他说,至少还有3倍的发展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我作为企业家理解供给侧改革,一定先模拟未来,推断未来,从而在这个阶段提供面向未来的金融供给,这才有可能形成有效供给。
首先,未来的家庭金融供给肯定和金融深化、金融有序自由化的路径是一致的。金融深入,就是金融要覆盖更多的人群,那些被传统部门或者特许权金融部门所忽略的人群。这些人群的风险定价至关重要,传统部门和特许权金融部门不愿意探索,这就交给我们去探索。
对我们来说,资金成本和资金收益都是比较高的,总体是在一个比较高的利率区间运作。高利率区间运作匹配的资金运作时间肯定不能太长,不能像房贷一样,动辄20、30年,所以我们研究的是高利率、期限短、资金数量适中的产品形态,这就需要互联网精神,需要不那么花哨的fintech,需要更有效率也更扎实的风控方式。赚这样的钱,很辛苦,也很容易被唱衰,但是它是一条生路。
其次,未来的家庭金融供给可以想象的前提是房地产衰退。我当然不愿意房地产突然崩盘,黑天鹅事件最可悲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一个缓冲,让取代的力量能够积极生长出来。但是,后房地产时代一定会很快到来,这是大概率事件。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要提供怎样的金融供给?
我认为这与中国家庭持有的资产相关,也与家庭发展的状态相关。从家庭持有的资产来看,房地产是大头,然后是存款,以及一部分股票。中间过渡状态少:基金、债券、保险、互联网金融、以美元计价的境外金融资产、境外不动产少。中等收益和中等风险的产品少,如果从结构视角来看,家庭配置“波段”的连续性不够。
另外,我们更要考虑到家庭发展状态。中国是一个快速迈入老龄化的社会,中国人现在平均年龄超过45岁。一般而言,在25-34岁是家庭建立期,成家立业要买自住房,这时候房地产的比重高没问题。35-44岁是家庭发展期,家庭会希望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家庭会对高收益和高波动的的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产品、股票感兴趣。45岁以后是家庭稳定期,会对保险、预期中等收益和中等风险的债券类产品感兴趣。考虑到孩子教育,也会对持有美元、美元计价资产和境外不动产有强烈兴趣。
第三,如果考虑到政府不希望家庭资产配置中的房地产占比降下去,这也是大概率事件,因为房地产可以延缓很多问题,比如给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重组提供更长时间的缓冲,政府会用行政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维持”家庭资产配置中房地产的比重。
企业家预测政府行为之后,就应该把它当作“外生变量”,面向未来的企业家的供给策略就要琢磨这个变化。这意味着家庭发展期会被人为地延长了一点点,提供中等收益中等风险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还会有大发展。因为人们需要更高的利息收入和不那么长的持有时间来消化持有房地产的压力。举例来说,一些家庭客户借钱是为了赎楼再交易,很多家庭客户购买互联网普惠产品,是为了对抗房贷的按揭利息。尽管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严厉得可怕,但互金成交量却不断创新高。原因很简单,压力对人们形成的焦虑,使得高利息产品的渴望,愿意承担风险。
第四,家庭成熟期有孩子,会带有明显海外教育需求,这形成了境外资产持有需求。中国人融入全球化的速度相当惊人,去年境外游的人次是1亿多。境外游是全球化心态的第一步,见过世界有过比较就有鉴别,中国的资产是什么样的水平就会在一个全球的坐标下被呈现出来。贵的会被抛掉,人们愿意将人民币换成美元。这肯定会对人民币形成长期的压力。而这个压力又会强化中国家庭过度加快全球资产配置。
所以,我的观点很简单:供给侧改革,是模拟未来之后的金融供给。供给侧改革是迎合未来的市场供给,要预判2、3年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需求之后提供的供给。
回到“财富折叠”,就像房地产造成财富鸿沟,折叠了不同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如果房地产衰退了,财富的褶皱就会被熨平。后房地产时代,会有很多还不起按揭的苦主,银行和民间金融的坏账会上升,政府也会动用纳税人资源尽量维持稳定,总之,肯定会有埋单的。只不过,财富会以另外的方式重新折叠,聪明的人、敢于模拟未来的人会理解到这一点,然后展开勇敢的行动。(彭铁︱文)
原文来源于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