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国内国际社会娱乐明星综艺电影体育消费健康女性科技通信互联网移动财经宏观理财教育汽车

向着太阳走去 陈里的越域人生

2018-03-21 17:13:58    来源:环球资讯网    编辑:No1

他敢于迎接时代的变革,敢于放开自我去尝试更多新的角色和机遇,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精神。在微博刚刚兴起的年代,他敢于实名认证,并成为最早“微博问政”的官员之一。他体恤百姓忧乐,救助弱势群体,诚恳与网民对话,在官与民中真正架起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桥梁。他也成为领导干部中,第一个粉丝逾千万的“微博大V”。

陈里:1958年生,河南镇平人,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三农、社会学学者,微博大V,新媒体专家。历任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副主任、党组秘书、宣教处处长、高级法官,陕西省公安厅纪委书记、督察长、副厅长,中国法学会理事,陕西省法学会副会长,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主任。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在我所采访的官员中,陈里是独特的,这种感受无关地位高低,却是一种经历,一种及由骨子里的悲悯之心而衍生出的勇气、良知和行动。可以说,在10余个小时的对话里,他带给我的感动,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第一次见面,陈里推给我一大摞书,高到足可以遮挡住我的视线,书都是他写的,最多的主题是关于“三农”问题和社会管理创新。虽然,他是“三农”问题研究专家,也是管理学博士,但业余时间,做如此多的思考与总结,却也是情怀使然。他送了我一本《城市致命危险中的生存法则》,让我意外的是,竟是他编的,“很好奇吧,这本书无学术价值,也无经济利益,只是觉得,这些‘生活小事’,却也是百姓生命中‘天大的事’。”

看得出,他对普通民众有着天然的悲悯之情。40岁之前,陈里基本不笑,他说,生活太苦了,没有资格笑,但情怀也并非都源于他所经历过的苦难人生,在经年的生活中,年轻时的所思所想,也渐渐沉淀为感同身受的理解。在陕西公安厅当了7年副厅长,他的上访接待率与解决率高达100%,锦旗挂满了办公室,他说,“群众在哪,我们的工作就要在哪”。所以,常听老百姓评价陈里,“是一个知道人间冷暖的官员”。

在互联网上,陈里是绝对的“微博大V”,2700多万的粉丝量,暗示着他在互联网某种程度的“呼风唤雨”。四川一位农妇,丈夫高位截瘫十余年,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常年靠卖芦柑为生。因山大沟深,信息不畅,大量芦柑滞销,无奈在互联网发出求救。陈里了解情况后,在自己微博做了转发,最后,芦柑一度供不应求;新浪微博公益粉丝节,原计划征集100份礼品送给弱势群体的陈里,一天时间便收到网友5000余份爱心礼品……这都是小事,但却是看得见的影响力。

陈里喜欢互联网开放的空间下,那些自由的表达,也正因如此,他总会不由自主地被卷入舆论的漩涡,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的“爱管闲事”。创立“待用公益”、自费邀请农民工吃饭,助力华山万人滞留事件的及时解决,解救轻生母子……哪一个都非其职责所辖,但哪一个又都事关生存与生命,他坦言,“总是无法让自己置身事外。”

“矛盾永远存在,所以,没有什么终极目的,有的,只是进步。”他觉得顾准的这句话,很有道理。

身处发展与矛盾并存的年代,他不甘于只做一个保守的管理者,他敢于迎接时代的变革,敢于放开自我去尝试更多新的角色和机遇,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精神。在微博刚刚兴起的年代,他敢于实名认证,并成为最早“微博问政”的官员之一,也是领导干部中,第一个粉丝逾千万的大V。

“我只是微博上一只打鸣的公鸡,没有其他特点,就是很勤奋。”说得轻松,做得不易。繁忙的工作后,他依然能够坚持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笔耕不辍,诚恳地与网民对话。他的微博大多关注基层民生,体贴百姓忧乐,正能量十足。所以,能够获得体制内外的广泛认可。

陈里的微博连续6年获得人民网统计的“年度十大微博人物”,并在新浪“十大公职人员微博”中排名第一。各大主流媒体从不同角度解读陈里,求是杂志社内参还曾以《“陈里现象”为啥这么热》为题进行分析。在调任北京工作后,他更加关注网络舆情工作,经常受邀到全国各地讲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同时,作为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兼职教授,他也将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全部倾囊传递给年轻学者。

接受采访时,陈里即将退休,他说,“这不过是身体退出自己的工作岗位,但价值并没有退出这个社会。”他为自己制定了很多退休后的规划,几乎都与公益相关。

越是了解陈里,越常常模糊于他的身份,就像崔永元评价的陈里,有时像慈善志愿者,有时像街道居委会主任,有时像辅佐将帅的军师……这种“幻觉”会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另类”,但很多人又相信“眼下是另类,以后是常类”,这大抵也是网民对官员的某种期待。毕竟,总要有人,用自己的先知先觉,去引导精神的方向。

2016年,陈里与吴敬琏、屠呦呦等一同入选《时代微影:中国角色》油画作品集,无疑,在油画家看来,角色陈里,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价值。

此时的窗外,夜灯如蛇,蜿蜒向前,晚风在都市的高空中飘摇而过,留下身后喧嚣红火的尘世,在这个惯常以金钱来衡量存在的商业时代,还有像陈里这样以身相许的理想主义者,是那么的难能可贵。曾看到,他手机页面的签名写着:向着太阳走去。

突然想起一个细节,采访结束,陈里把我送上出租车,车走了很远,他才离开,那份礼貌的目送,是素养,也是谦卑,让人记忆深刻。其实,人生不就是在这样的迎来送往中,走近,又走远么,而每一段际遇,就如同一段展开的人生画卷,其苦难、喜乐交叠混然,最终成为生命的记忆。

文字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它是水平和无限的,它永远不会到达某个地方,但有时候,会经过我们的心灵!记录一个时代的陈里,当是我们的责任!

永不缺失的民生情怀

“让中国农民更有尊严的生活”

“老百姓需要我们的时候,能找到我们,老百姓有困难的时候,希望我们能和他们在一起”

一位农民,向五保户借了5元钱,钱还没还,五保户就去世了,农民将5元钱全部买了冥币,一张张烧尽在五保户的坟前,这位农民就是陈里的父亲。几十年后,陈里带着儿子去吃烤串,算错账,少付了5元钱,第二天去还钱,摊主却回老家割麦子了,爷俩数次前往,直到麦收后摊主出现,还了钱。

故事不复杂,却打动了我,这不仅是关于仁义和信用的故事,更是一个中国家庭,对于美德、信仰的传承。

采访完陈里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一个问题,一个前半生挣扎在苦难中,后半生成就在辉煌里的人,是如何能够在时光的流转中,不失本色,且始终心怀感恩和悲悯情怀的,在这两则故事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那是血脉中流淌的一种素养,是本性中的一种精神,无关贫富,抹不掉,也忘不了。

陈里出生在秦岭南麓伏牛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在他的记忆里,家乡是一个“地无三分平、路无一里直”的贫瘠地方。80年代通路、90年代通电,祖祖辈辈少有上学的孩子,对他而言,那种贫穷不仅是物质上的贫困,更是精神上的贫瘠。

兄弟姐妹7个,陈里排行老大,随着父母的先后离世,沉重的家庭压力,让他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长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比任何人都深知农民的不易,“时常的凄惶和绝望,我都深深品尝过”,所以即使在当了公安厅长后,他的内心深处,也依旧为农民饱有着大片温情。

“我就是从农民家庭走出来的,上了学,进了城,当了领导,但我的裤管依然沾着泥巴味”,这是陈里在很多场合常讲的一句话,他觉得,他与农民始终是一体的。

不向命运屈服

1971年,干了27年临时税务官的父亲,由于所谓的家庭历史原因,被清退回农村。此时的陈里,正在读初中。

“我记得,父亲穿着母亲的棉袄,带着一大卷上访卷纸,一路要饭,一路写大字报,一直从乡上写到省城,才最终得以平反。”父亲的命运,让陈里对读书改变命运的渴望,愈加强烈。

“你可能都不会相信,我们深处闭塞的大山中,班里竟有全国每个省的一份报纸,我觉得班主任老师特别了不起,他只是一个中专生,但却为我们打开了心灵的窗户。”良好的学习氛围,让陈里如鱼得水,并开始逐渐显露才华。班级的板报,他来操刀,还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完成了人生第一部小说《宋老七》。当别人还不太会唱歌的时候,他已经向县文化馆投稿自己作词作曲的音乐作品。

才华并没有为他铺就光明之路,初中毕业后,因家庭成分问题及由的政治迫害,陈里被剥夺了上高中的权利。为能继续读书,他被迫选择了养蚕的职业高中。可世事难料,一年后,职业高中被取消,他再次失学。一般人处于如此境地,多会选择老老实实在家务农,可陈里不甘心。看着他对读书的强烈渴望,父亲四处求人,最后翻山越岭,在40里外的他乡,找到了可以插班就读的高中。

为吃一口饱饭,他都要受尽委屈,在常年的饥寒碌碌中,他完成高中学业。此时,展翅高飞的梦想,的确只是一个梦想,但他依然能够成为希望。

“铃声一响,你们就交卷,只有这个孩子,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交!”监考老师手指的这个孩子,正是陈里。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在似乎看得见的未来,河南省镇平县二龙公社的108位考生正在准备迎接希望的曙光。

“考场很大,我报考的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很多同学交了白卷。”40年前的场景,陈里历历在目,“在中断十几年的高考后,老师巴不得所有的孩子都考上,突然看到一个能用五线谱做题,且从头写到尾的孩子,她大概也是很珍惜吧。”陈里平静的讲述中,依稀带着某种感动,他说,一直希望能够找到这个老师,当面和她说声“谢谢”。

就像世界上的很多戏剧,你看懂了开头,却往往猜不中结尾。

通过了上海音乐学院的文化课考试,陈里开始准备去襄樊参加面试。借了20元钱,连火车都没见过的他,第一次坐上了火车。因为不知火车中途会一站站的停车,遂在火车第一次停站时,就错下了车。“客运列车一天只有一趟,车走了,天还没亮,我就站在那,一直哭到中午。”一位老大爷看陈里可怜,帮他拦了一辆拉煤的火车,带他到了襄樊。

冲进考场时,已是下午4点,复试全部结束,“那种绝望,无法言表。我把带去的创作作品,全部给了一个我看着顺眼的孩子,然后转身而去。走出数百米后,我不甘心,二次返回教室,却发现只有他,静静地站在那,看着我的作品默默流泪。他说‘替我惋惜’。他家是右派,和我有过一样的人生坎坷。”那份偶遇的惺惺相惜,成了那个年代弥足珍贵的一份温暖。

37年后的一天,新浪微博开设了“说说高考那些事”话题,陈里把这段往事发在了微博上,热心的网友居然在湖北找到了这个男孩,并提供了手机号码。陈里和他通话后,知道了这个男孩当年考上了农机校,后来当了地区的政法委副书记,这也让网友们很感慨,37年前两个怀揣音乐梦的男孩,在37年后还能奋战在一个系统,可谓殊途同归。网友还打趣陈里,“中国少了一个音乐家,却多了一个爱民的厅长。”所以,他们强烈要求,两位一起带着网友,相聚在37年前复试的考场,并回首改革开放37年的民生国情。讲到这,陈里很感慨命运的多变,也感恩时代的给予和国家的培养。

当年的陈里是真爱音乐。为学音乐,他借书抄写的谱子,几个大箱子都装不下。当民办教师,一个月只有4.5元的工资,他借钱花58元买了一把小提琴,“山里人都没见过这个东西,每天下午我就在河边拉琴,乡里开会没有国歌,就让我到喇叭前拉一曲。”至今提及,陈里的口气中,依然流露着小小的得意。

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庭原因,他不能上学、不能入团、不能被招工,还被送进愚公队,和三个地主儿子一起抢收、抢种、修路、修水库。每天中午别人休息,他却跑到2公里外的山洞里唱歌,“那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他说自己就像长在狼牙山的一颗种子,鸟没吃,却压了一块巨石,所以要很坚韧,很顽强。在农村,边劳动边学音乐,被家人视为不务正业。但音乐,其实早已成为他苦难生活的光亮。

从小对音乐无师自通,14岁那一年,聂耳成了他的偶像,他期待有一天也能谱出惊世曲目,而如今……走出教室的陈里,看着丹江的粼粼波光,突然泪流满面。那一刻,他似乎已经预知,自己的音乐梦想将就此被埋葬。

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中国大地吹开,但春天的故事,却没有让这个无限进取的青年走上光明之路,接踵而来的5年,陈里在不断的高考中,尝试命运的转机,却屡战屡败,“有一年我高考,英语考了南阳地区第二名,原本可以破格录取,但莫名其妙的是,历史试卷遗失,考分最终为零。”后来,他被一个师范专科学校录取。陈里轻轻摇了摇头,空气凝滞了片刻,那也是他对那个时代表达的一种无奈。

罪是他受的,但他却不曾抱怨,更没有自暴自弃,他豪情万丈地说,“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就是精神”,他牢记着马克思的箴言,“自暴自弃,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所以,他在一次次的绝望中自觉地重燃着生命之火。

改革开放之初,新疆急需人才,随后的陈里,带着一箱子书和满腔的热情奔赴边疆支教。苦难可以触及人性的深度,但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刻意追求苦难的,或许,比之更重要的,是面对苦难的态度。在新疆教课,宿舍四人一个房间,晚上不能开灯读书,大冬天,陈里在零下20度的雪地中,借着雪的光亮学习英语,“上有月亮下有雪,浑身穿上所有家当,还要不停运动,太冷了。但我读的是专科,要考研究生,外语几乎零起点,我只能这样学。”

正是胸中不灭的斗志,最终让他如愿以偿,1987年,陈里考取西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他的命运也在这一次的转机中开始重生……

当我试图给这部分写下结尾时,诗人食指的《热爱生命》突然浮现脑中,那文字里饱含的勇气和坚韧,一如陈里无畏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地赤着双脚走来,深感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再加上那一簌簌拦路的荆棘,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但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虽是屡经挫败,我决不轻从。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投身“三农”研究的公安厅长

对“三农”问题,陈里早有深入思考。1990年,硕士毕业后的陈里,被分配至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这让他接触到了很多形形色色的案件,其中尤以农民犯罪案,最让他关注。

“2000年以后,陕西的农民犯罪一直在80%多的高位徘徊,成为全部刑事犯罪中最大的群体,这将直接影响农村的和谐稳定。”陈里看到了基层农民生活的艰辛,“一个孝子到城里做小生意,因三轮车多次被城管收缴,而与城管发生争执,在撕扯过程中,意外刺伤城管,并导致死亡;两个曾以捡破烂为业的农民,为了弄点钱吃饭,把一个捡破烂的人给杀了……”这些极端案例,让陈里开始聚焦“农民犯罪”,并下决心挖出其中的“病灶”。他调查发现,农民犯罪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经济压力,“只有通过政策和制度才能调整。”这也是陈里最终选择农业与农村社会专业的根本原因。

2012年5月的一个晚上,陈里在微博上发出邀约:想请几名农民工兄弟吃饭,“这是我研究‘三农’工作搞的系列访谈的一部分。”

据参加饭局的建筑工人王林安回忆,“陈厅长通知我一起吃饭,感觉像中了彩票……本来应该早一点过去的……那么大个官,还等我们等了那么久。”当他走进房间,陈里主动迎上来跟他握手,“我的衣服一抖就是灰,手也脏得很,我都不好意思握了。”饭桌上,他向陈里诉说着这些年的不容易。陈里给王林安倒上自带的老榆林酒,俩人干了一杯,他还不断地给王林安夹菜。这顿饭是王林安进城10年吃得最好的一餐,陈里也是他迄今见过的最大的官。

原本就不是为了炒作,陈里请大家不要发微博,就当是朋友聚餐。但农民工觉得是新鲜事,很兴奋,还是发到了网上。参加饭局的有水电工、搬运工、摆地摊的……悬殊的地位,让这顿原本普通的饭局,迅速在网络掀起轩然大波,有些网民觉得“这个饭局有些作秀”。

“大家只关注厅长的身份,却忽略我教授、博士的身份。其实,大概老百姓会想我不务正业,干嘛跑出来和农民工坐到一起,又不是民政部门的。”说完陈里自己笑了。其实,那段时间,他被舆论弄的不得安宁,甚至一度关闭了微博,他自问“难道厅长就不能请农民工吃个饭、聊个天了吗?”他坦言,那段心路历程,是对心里承受力的一次极大历练。后来他宴请的农民工遇到孩子上学等麻烦,打电话把陈里当作唯一救命稻草,他也是尽力帮着排忧解难的。

虽然,距离那顿饭的时间已过去5年多了,但一些细节所表现的情怀和作风,至今依然值得思考和比照。

比如,陈里提前花800多元购置了一批书,给每个人送了几本,包括路遥的《人生》、天生没有四肢的澳大利亚人力克·胡哲的《人生不设限》、加藤嘉一的《致迷惑中的年轻人》等,还给3个一线农民工每人送上一件土家布衬衣,还为农民工的孩子准备了玩具和文具。一位农民工建议吃西安地道的羊肉泡馍,陈里采纳了,订了钟鼓楼广场的老字号“同盛祥”。陈里主动做到下座,将上座留给农民工,他说,这里没有厅长,只有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研究农村问题的陈里,谁再喊厅长罚谁喝酒。聊天内容都是农民工讲自己的故事,也有和陈里争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临别时,陈里硬要给大家报销路费,但没有人要,因为大家清楚,陈里是自掏腰包请他们吃饭的……

俯下身子,和农民工平起平坐,是一个官员发自内心对百姓的体恤和温情。陈里尝过人生能想象的所有的苦,他深知无力的感觉,他也感恩这个时代的赐予。所以,他在回报,希望更多底层的民众,能够同样的努力、坚守,最终获得命运的改变。

离开陈里,农民工章扬走出饭馆,他突然觉得,夜色中的钟鼓楼是那么的美,“有光的地方,就不怕天黑。”这大概就是一顿饭的力量和希望。

一位参加饭局的农民工直言:“陈里把善的力量向上传播,如果这也算作秀,那么我情愿所有的官员都作一次秀看看,都请老百姓吃餐饭。”《人民日报》也直接发声,给陈里鼓劲:“秀”的有价值,并称“秀”在某种程度上应成为官员的必修课。

一顿饭,吃出一场世纪大讨论,这件事还成了五个省的公务员考题。时至今日,关注民生、帮扶弱势群体、传递正能量,依然是陈里微博的主题。他呼吁为农民工办的十件实事,包括制作一张可以全国支付的社保、医疗“一卡通”;政府设立农民工办公室;妥善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以及随地高考问题等十件事,多已落实或推动中。

作为最早的微博博友,陈里深知自己作为公职自媒体人的使命,面对各种问题和求助,他能帮解决一个是一个。海南农民工孩子上小学的问题,甘肃见义勇为农民工表彰问题,西安轻生母子的医疗纠纷问题,河南、陕西、山西数名高考孩子加急补身份证问题……一位网友直言,“陈里的平易近人和包容,很少在我接触的官员身上看到。”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事实上,作为官员的陈里,早已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自己对“群众路线”的深刻理解。

感情在血肉里,尖刀剜不掉。写到这,特别想对很多质疑者说,永远不要轻易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别人,因为你也许永远不能体会他心中的某种信念。

“人性执法是共产党的根基”

陈里始终认为,百姓永远大于天。

所以,解决“三农”与城市建设的矛盾,他认为,首先还是要考虑民生。“城市管理、城市建设和民生发生博弈时,一定要以民生为重,一个摊位背后就是一家人,两筐农产品有时就是农民一季的收入,有的农民进城为了赶早集,守一个晚上,早上再回去,卖出去的,就是孩子一学期的学费。城市管理不能太粗暴,要知道,高楼大厦下面还有民生。”

要文明执法,教育为主,“大学生掏个鸟蛋,村妇卖个假手枪,农民山上拔个珍贵的花草,这些东西农民并不知道,在这些案件的处理上,普法大于惩戒。如果宣传做到像知道大熊猫是国宝一样,老百姓就不会触犯法律了。底层群众轻微犯法,要以普法为主,而不是用足法律。我们不能把坏人一网打尽,但我们能做到让一个好人不受到冤枉。法律有义务保护每一个好人,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分界线。”每次陈里出去讲课,讲到这的时候,下面都是鸦雀无声。对于老百姓的不易,他总是有着天然的悲悯之心。

当年在公安厅搞信访工作,他就常说,“带着感情来做群众工作,中国的事情就解决一半。我们现在的很多问题不是没有办法,不是没有政策,而是在执行的环节,把老百姓的事太不当事。”

一位农民常年为同村的一个包工头提供石头子,一年多了,仍未收到工钱,农民不停地要,包工头不停地躲。农民急了,跑到其家里,他不但不给,还一走了之,躲到县城父亲家里。农民在他家住了一晚后,无奈又追到县城,结果包工头一气之下,拿菜刀砍伤了农民,还以非法入侵民宅为由,将农民起诉至法院。地方公安不作为,导致此案常年不被处理。

“在中国,你给我说说,有多少非法入侵民宅的官司。农民在一个村,谁去谁家取个东西,就是非法侵入民宅么?就算非法侵入民宅,你丢东西了么?没有是吧。人家为啥在你家住一个晚上?是你欠人家钱,还给人家砍了一刀。你就拿这个,将刑事案件不处理,托住人家,公平么?这个事情我希望你不要再来,你们回去,重新研究,立案不立案你们自己看,首先把人家欠的钱付了,把医疗费解决了。”上访接待日,陈里面对当地负责此案的公安局长,严厉质问,也正是这样亲力亲为的督察,最终此事得以顺利解决。

“要理解农民,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要先听听上访群众的诉求是什么,有些问题并不大,却在实现自己的权益保护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多烦恼。该批评我们工作人员的,就得批评,然后再落实事情,这样问题基本就解决了。”

上世纪50年代,有一名警察,处理了一个案件,当事人已经没事了。领导说,你去和当事人再谈谈。谈完了,当事人回家就自杀了。领导以这位警察工作没做好为由,将其开除。警察想不明白,自己没有说不该说的,自杀与自己何干,随后开始走上长达半个世纪的上访之路。直至2007年,陈里在公安厅担任副厅长时,已是耄耋之人的老者还在上访。

让陈里心酸的是,遭遇如此不公,老人还坚持让孙子报考警察学校,因为他热爱这份职业,“上访上到没钱了,坐着拖拉机,拄着拐杖还要去,跑到榆林上访27次,没见过一次公安局长。”提及此事,陈里的愤怒依然不减,“几年前给平反了,但待遇却迟迟不给补,没有天理了。”

因为上访接待,陈里亲自找到老人过问此事时,老人却说,“陈厅长,我27年没见到局长了,今天见到你了,我一辈子不再上访了,我终于见到领导了。当年不管真假,已经被平反了,我要的就是一个说法。”老人的话,让陈里很感慨。

“人性执法是共产党的根基”,后来,陈里在《陕西日报》上发表了文章《只有带着感情才能解决群众上访问题》。文章刊发后,报社收到许多读者来信。时任《陕西日报》政法部主任的冀平坦言,很久没有遇到一篇文章刊出后,接到如此之多的读者来信了。后来编辑又把读者来信编辑了一部分刊发。

当了7年公安厅副厅长,他的上访接待率和息访率高达100%,要知道,这些案件,都是经过几级政府、公安机关,甚至是法院折腾过的,“要带着感情,换位思考。为什么老百姓不厌其烦,宁愿妻离子散、荒芜庄家的花费数年时间到北京上访,他们不是神经病,要是没有冤屈,他不能如此,所以,要学会倾听。”

直至今日,陈里的微博每天还会收到大量的求助信息。有一个网友和陈里诉苦,说“电业局给我们家停电3天了,不给电,也不给水。我知道你不管,但和你说了,中央领导就知道了,就踏实了。”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陈里就一阵阵地心酸。

经常的,天桥上、马路边,遇到老人摆小摊卖鞋垫,陈里总会买上几双,“卖几个可能就是她一天的生活费,我每次买的时候,就会有围观的,你只要买一个,后面就会有第二个,要给他们一个生存的机会。”他多次在给基层官员上课时呼吁,“当我们从弱势群体身边走过时,请压低我们的笑声,放轻我们的脚步。虽然,我们不能一一救助,但至少能回望一眼,看看这些还生存在贫困线的人,足以说明,你的心是热的。”

陈里最喜欢河南内乡县衙中的那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他的为官之道,更是为人之道。

自觉的爱心,尊严的享用

待用文化:可以改变中国未来的慈善模式

“富而有爱,贫而有助,待用公益,传递爱心。我坚信,只要心中有爱,总能找到释放爱的方式,不在此时此地,就在彼时彼地。”

2010年,微博狂飙崛起,成为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第一个全民产品。

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陈里,果断注册了微博账号。他在微博的个人标签里,写下自己的身份:三农,社会学学者,管理学博士。

而此时,他正担任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相对于大多数官员“只看不说”的潜水状态,陈里不仅选择了实名制,且将微博私信向公众开放。在他看来,这是以诚相待的表现,而淡化职务,也是希望能够更平等的与民众沟通。

微博140字的方寸之间,成为陈里工作之余的新岗位,随着与网友互动的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陈里寻求方寸之外的帮助。正如媒体观察家胡泳所言,“媒体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从来都不只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人们习惯了把媒体视作政府的某种组成部分,把媒体当成了青天。”

而对于陈里而言,这显然已超出了他的职责范围,但越是接近真实的生命个体,他的心便愈加不安,贫穷、无助、挣扎、绝望……,他看到的是一个繁荣时代背后的危机和阴影。他多么希望,即使在最灰暗的时光里,他们也能够有一丝重新开始的勇气,而他愿意尽其所能,做那颗点亮生命之光的人。

理解的基础是感受,当一个人能够感受别人时,心就会变软。软,绝不是脆弱,而是韧性。随后的4年多时间,他默默地做了太多的善意之举,那份给予的温暖所绽放的力量,正是最真实的市井人性,而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栏目ID=9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栏目ID=9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今日推荐
精选图文
网友最喜欢看
首页头条
24小时排行榜
  • 环球资讯网手机版二维码
  • 环球资讯网微信公众号
网站许可证号: 京ICP备10042815号|Copyright 环球资讯网 www.Hqchu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